空中400米—南京小行地铁接轨线更新-线上公园设施国际设计竞赛网络投票
开始时间:2024-03-01 20:00
结束时间:2024-03-08 12:00
活动规则: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6次,每天可为同一选手投票6次
-
-选手
-
-总票数
-
-访问量
扫码预览活动
活动详情
空中400米—南京小行地铁接轨线更新-线上公园设施国际设计竞赛网络投票
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2018年来持续组织开展“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活动,以城市小品类公共设施为对象,以打造精品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宗旨,面向国内外开展设计方案征集。该系列已先后推出九期主题活动,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十期“空中4百米——南京小行地铁接轨线更新线上公园设施国际设计竞赛”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南京地铁集团联合主办,聚焦闲置地铁设施的活化再利用,选取南京雨花区小行地铁站旁的一段总长约400米的闲置空中地铁接轨线,鼓励探索城市基础设施走向日常生活的新策略及新方式,打造城市公共设施及景观空间小微更新示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竞赛于2023年10月27日-12月31日面向国内外开展方案征集,共收到来自全球8个国家、全国21个地区的有效投稿207件。2024年1月起,竞赛进入评审阶段,经初评,评选出29件入围作品进入终评和网络投票。现将入围作品进行公示,并正式启动网络投票。
网络投票时间为
2024年3月1日20时-3月8日12时
每人每天可投6票
欢迎广大市民参与
评选您心目中的“空中4百米”
选手详情
13号 绿堤园
本案将斜穿场地的一条“绿堤”作为中介,完成了对于场地南、北及高、低空间结构的的重新定义。 “绿堤”向北围合起凹陷的、被保护的内向滑板池,兼做可嬉水的微径流雨水花园;在南则挤压出外溢的、极具公共开放性的露天剧场。在地面之上,自然亲人的“绿堤”意象衔接起冰冷的基础设施,在高度上拉进了“地”与高架桥之间的距离,同时延长了步道,拓展其体验性,使得高线入口段成为可具身体验的地形景
22号 空中循环构想
我们将空中高架公园定义为线性知觉容器或者聚落,串联高线与地面公共空间,满足多元功能的户外生活体验。整个空间成为与环境渗透、自我生长、功能耦合的循环体验场所。同时借鉴传统桥上空间中的气候回应、游园体验等形制内核在项目设计中进行转译与迭代,引入多样化日常活动,创造更多交流场景和偶然性空间,从而激活场地,使其成为生态人文社区中趣味延申的一部分。空中循环体验的构想目标让空间具有社区感和市
2号 缦廊·游空
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空间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缦廊穿梭于屋面和桥梁间,漫步其中,如梦如幻,看周边河水清澈,映照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致,观周边大树葱葱,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感受着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这是一片开放活力的的运动场地,让人可以自由地运动、游走、停留或遐想,身心在这里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与自然和谐共处。整个设计选用钢材和木材,经过精心的打磨和处理,既保证了其坚固耐用
27号 悬道100+
“步行是最好的运动,也是最日常的运动,高线公园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运动,休闲的去处”。设计为南京空中400米再增加了100米特别的空中步行体验。新增的步道悬浮于半空中,带来对铁轨公园的新视角和城市更开阔的视野。设计借助轨道原有的两个承重柱设置了相应的两座钢支撑塔架,以斜拉索的形式将新增的漫步道悬吊在空中,解放了桥面空间。新增漫步道在东侧延伸,与下方平台通过大台阶相连,提供休憩与
18号 镜桥
场地在高架桥不同标高和方向具有对于树冠和树干、天空和土地、自然环境与人工城市等的不同感知。设计以“桥”立体连接,“镜”组织对立元素,创造解谜式游走体验。1.桥-分层的运动平台以分层平台进一步强化垂直向度的地形学感知和连接,桥上平台进一步向天空开放,桥下拉索结构吊板贴近树身,并悬吊体操锻炼器具,地面土方工程下挖和堆积分别作滑板公园和儿童攀岩;2.镜-对立要素组织与镜像游走体验设计以
26号 重亭
在本次设计的场地中,我们希望寻求一种方式,为城市和生活其中的人们创造出一处得以安静栖息的场所,尽可能让出更多的开敞空间,让城市空间回到亲人的尺度。设计名“重亭”,直意为重复,叠加的亭子。概念源于巫鸿对于《重屏会旗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中国传统绘画中屏风这一物件对于图像空间意义的研究。在其书中,屏风具有三重重叠的属性,通过对这三种属性的转译,可以满足我们希望在场地中创造的空间感受
12号 于缘迹开始奔跑
接轨线坐落在城市与巨型基建的中间,大尺度的蜿蜒体量紧逼夹缝般的场地,我们希望抓住这种紧张感。细长的场地适合跑步,我们沿着原高架边反向加上U型跑道,低处连接西北边的景观广场;西端尽头抬高并弯折,强化旧接轨线入口;跑道回头接回高架,直通尽端。旧轨道入口处较陡的坡作为慢行入口,由此穿过热身区进入新旧桥体交接的节点。跑道由交叉的钢结构与拉索支撑,大尺度的半圆状不锈钢夹心板呈Z型分割各跑道
7号 从遗忘处生长
我们在本次竞赛中,选择改造项目地块的入口段。这段废置的空中地铁接轨线一侧与宁芜铁路平行,另一侧是新建成不久的写字楼与综合体。现场勘测过程中,宁芜铁路和轰鸣而过的内燃机货运列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作为一条“饱受争议”的穿城铁路,正在接受外绕改造,这条1935年投入使用的铁路也许会在近些年中在此处消失,这也是城市变迁的写照。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将铁路延伸至山中隧道的状态作为入口段
3号 折阁悬室
场地位于闲置的400多米的小行地铁接轨线上。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促进周边的运动活力、如何活化轨下消极的城市空间、如何结合铁轨形成新的构筑物形象。 本设计探寻富有城市活力的运动方式。通过自行车车轮传动,使铁轨上方的构筑物能够伸长与收缩,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参与感的城市运动现象即轨上“折阁”。而铁轨上的构筑物则悬挂着楼梯与下方小房间的屋顶,四周没有支撑构件的小亭子将成为重新展现地
21号 攀园
攀园是400米空中地铁接轨线上一组独特的公园设施。“攀”是逐渐攀爬,从地面层到高架桥空中层,试图通过不同标高的主题活动缝合被基础设施割裂的城市生活;“园”是与高架桥面发生丰富关系的四个主题公园。从平行桥面、到穿梭桥下、漫步桥底:园上的功能由瑜伽教室、羽毛球场、乒乓球馆、屋顶咖啡等串联,与接轨高架桥的视线关系也随着“攀”的动作不断变化,引人入胜。园下的功能则向地面层的城市街道开放,
15号 洄游·上下间
设计将如何回应桥上、桥下不同的空间状态以及高效且有趣地将二者衔接作为思考的出发点。由此,我们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平台,分别对应不同的标高、视线以及不同的空间体验。首层平台限定了场所的界面,外侧作为咖啡吧等功能空间,朝向公园和街道打开,便于市民使用;内侧平台靠近水面,与桥体空间共同限定场域,作为太极、瑜伽等休闲锻炼场所。二层平台穿越桥下空间,向着火车行驶的方向延伸,在首层平台因为植物遮
1号 Balance
Balance公园位于南京市雨花区小行地铁站的闲置空中地铁接轨线的端头,是400米线上公园的西入口和主要节点。设计者取“平衡”之意,以四根互相承托、拉结的巨型钢梁为主要构件,展现结构的力与静,并以开放的姿态贴合街头体育运动的主题。这四根钢梁划定了不同高度的活动空间:由西侧端头开始,第一根钢梁位于桥面之上,划分出适合拉伸与准备活动的区域,室内空间可用于更衣与储存;第二根杠梁横跨桥面
11号 方圆亭
方圆亭位于城市道路转角路口处,是城市景观视线交汇节点,也是嵌入到轻轨沿线的一个新的公共中心。方亭漂浮于上,以原轨道桥面为基础,圆厅贴近地面,包裹桥面支撑。方亭内设管理员办公室和更衣间,一处3v3露天灯光球场,双向步行道环绕球场。在未来的使用中,球场空间也可以灵活承载各种露天活动。圆亭内部,靠铁路侧设置公厕,靠路口侧设一处杂货铺,是绿地公园的服务节点。方圆亭整体以轻钢结构建造,黑色
14号 悬置
对于都市群体而言,轨道桥是日常的通勤空间,沿途的风景只是不断一闪而过的抽象存在。与通勤空间不同,家宅唤起中心意识,为居者带来安定感,从地窖到阁楼呈现出垂直性;中国院宅的居室与庭园被视为住所必要的两面,从居室到庭园呈现出水平特征性。从日常中抽离而“悬置”的轨道桥为空间实践提供了载体,新的结构也依托轨道桥结构而“悬置”。新的结构模糊了桥上与桥下的边界,在垂直展开中形成四层高低、尺度、
16号 四象阁
设计在高架下构想出“X”形结构,通过坡屋面的分割打破“X”对称感,形成四个不同体验感受的主体空间,满足步道上下室内使用空间的同时也赋予了登高架步道趣味性。建筑采用了木结构以便更好融入景观中。
19号 墙内墙外,桥上桥下
场地被高架贯穿,高架两侧及上下的空间具有截然不同的特质。设计以高架为锚点,利用其不同的空间特质,将景观最大化,场地价值最大化。首先,我们置入一道“墙”,来强化高架东西两侧不同的空间感受,轻巧的钢结构与高架锚固在一起,区分出一种内外关系。其次,我们结合场地周围环境,置入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平台,给予人们不同的视野及空间体验。桥下可静立听风,桥上可登高望远。最后,置入连接各个平台的楼梯,
29号 边岛
边岛的设计是从两方面出发的一方面是它的“边”它在城市生活区与基础设施区的边界新建的结构只有一边而另一边的结构是由原本的桥提供直线的边与曲线的边之间形成一个变化的连接而连接的变化带来了一种有生命力的共生关系 另一方面是它的“岛”运动的设施被分成了三个岛更好的连接向上爬升的高架轨道也强调了每一个运动场地的个性大岛,中岛,小岛大岛是一个羽毛球场中岛是一个乒乓球场小岛是一个室内
6号 云桥·蔓生
入口渐升的桥体作为城市生活一部分,焕发新生的同时也包容众多可能性融入。容器在桥段最高处以“云”的虚体包裹实现愿景,云下轻盈坡屋檐框构熙攘世间百态,拾云梯而上步入云中,两侧绿意怏然,映影在地面及棋室内光影斑驳,给人静谧之感。向我们传达着大自然的温柔与诗意。植物随着时间流失与建筑一体生长,蔓生向上进入云端形成平台,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俯瞰整个城市日新月异变迁。
28号 悬杪亭
张岱笔下曾有悬秒亭:“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本设计以此意造,取场地 B桥面“灌木高柯,与檐甃相错”的意象,设桥上二层悬亭—一层作为公园跑步道贯穿其中,二层作为放大节点的观景平台 (室内 40 ㎡),可在此纵览高线公园的奇致。桥面上下由一部钢结构楼梯连接,上窄下阔,拾级而下,楼梯平面逐层放大的,地面层形成一处向草坪开放的社区服务驿站 (室内面积 24 ㎡)。设计
8号 摇乐园
运动主题、长线性空间、结构限制,这些问题与条件催生出了摇乐园:一座以城市障碍闯关为载体的娱乐康体公共空间。在我们的设想里,它不仅是社区健身场所,也可以作为团建与影视拍摄的运营空间为城市创收。建筑的结构空间以“摇”为主题,人与建筑都在摇中作乐。为应对结构控制线,我们采用了类体育馆看台的结构附属于主结构之上,并以钢缆吊住下层建筑,在力的拉与压之间取得平衡建筑平面顺应现有桥面的曲线与正
20号 云亭
设计从类型学角度出发,以“亭”为原型结构,跨于高架桥体之上,通过悬吊的螺旋坡道与地面进行连接,呈现出新老构筑物并置的状态,创造出时间感官和物理维度上的立体体验,随后通过植入社区公共活动和休闲运动空间,为闲置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新的活力。
25号 悬垂森林
空间:高架桥覆盖下10米高的灰空间有很大的改造潜力,方案结合连接地面和高架桥的楼梯,将高架下的空间切割成错层流动的空间。结构:高架桥本身具有巨大的承压能力,建筑整体向下的力通过拉杆向上传递到高架桥上。场所:通过空间和结构的处理,方案整体呈现悬挂在高架上的层叠的空间平台,充分激活高架桥下的灰空间,形成丰富的游玩体验。
4号 小行织机
本设计希望以轻接触、轻建构的方式对现状高架及周边场地进行编织与缝合。城市关系:我们尝试把较消极的闲置接轨段转变为城市历史传播的媒介。视觉上,通过在屋架的帷慕上投射光影使这里成为城市的新媒体空间;听觉上,互动踏板通过模拟火车通过轨道的声音,表达城市的回响。空间叙事:我们把桥上桥下分成七个片段进行非线性循环叙事,试图以不同的空间形式让每个片段发生独特的故事。结构建造:以张拉整体结构原
24号 半空半圆
拉伸运动,在运动当中既是起始也是收尾,像圆中的起点也是终点首尾相合即是一个全圆;场地中将原本轨线上地铁行驶的瞬时轨迹亦视为一个全圆。此处将其两环合并,全圆取半,实体半径倚靠轨线置空于大地之上,虚段半径则连接于桥地之间。虚段“开敞半径”作为轨线与地面的主要交通连接,而实体“封闭半径”对内部形成自然包裹,在行走之间留下前后段方寸风景的同时耳边亦环绕叶打半径的回响。两处“半径”的拼合最
5号 叠园
设计场地位于南京市雨花区小行地铁站旁一段闲置的空中地铁接轨线,场地空间叙事的延续与重构始于尺度的转换.我们将巨型的桥体解构为人体尺度的屋顶、墙体、地面及花园等建筑空间要素,实现了巨型的基础设施尺度到日常生活的身体尺度的转换:翼缘板作为屋顶,随着桥体高度上升,腹板和底板逐渐从墙体转换为屋顶,顶板则作为地面和花园。此外,巨型旧桥体结构并未被隐藏,而是作为场所地形塑造的基础:一座轻型钢
23号 乐游环
本方案聚焦地铁接轨线自身的尺度与空间特征,以简洁与轻质的建构语言介入场地,通过错落于多个标高的一系列环状步道连接不同的城市高差,将原本线性的通过型基础设施打造成为可漫游、可停留的城市场所。不同标高的环状游廊不仅提供了从树冠之上到水体岸边的多个观景视角以丰富游览体验,同时在地面上限定了一系列互相独立却相互渗透的活动场地,营造了从开放到围合的一系列氛围各异的场所,以容纳市民多样的运动
9号 平行廊桥
平行廊桥是小行线上公园的入口,在社区和城市遗迹的边界处,平行于现状高架桥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廊桥为线上公园提供了放大的空间节点,倾斜的屋面及多个连续平台提供了观景、休憩以及体育活动的空间,多个近似但有高度变化的框架,加强了平行廊桥作为线上公园入口处的形式感。柱列和多个有高差的平台将大尺度化解为日常尺度,同时提供了街道界面,满足社区外部流线、景观小路流线以及线上公园流线。
17号 折叠街头
设计将建筑空间景观化,在陆空两线之间构筑出开敞的覆盖。通过折叠,连接不同标高,形成丰富的漫游廊道。空中构筑物顺延桥体倾斜,与挑台结合形成景亭;陆上构筑物反向倾斜,与斜面结合形成地景。陆空两线之间,形成了立体的社区活动单元。建筑空间的限定要素具备了城市家具的公共功能,可容纳多种活动。街头文化衍生的跑酷、街舞、街头健身、儿童娱乐等场景可自由发生。设计整体采用轻钢结构与原桥体并置,形成
10号 长线
本设计利用了场地上现存围墙的工字钢结构作为新建构筑物的基础,新结构向高架桥侧边和中间悬挑,通过拉索保持结构稳定,形成了轻巧优雅的结构。在长向上,构筑物延续了场地的长线特征,并划分为三段,其一为入口,此段将原有的一部分铁轨展示出来,作为整个高线公园的入口;其二为滑板运动区,充分利用了场地的线性特征,提供街头滑板等运动的活动场地;其三为街头运动演出与快闪店,此段结构调整到跨度更大,并
上一个案例:2018年漯河市乡村旅游暨美丽乡村网络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