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模板搭配
投票更加轻松

深耕网络投票系统,专注在线投票策划

模板预览展示

水埠灯影——南京秦淮河双线码头立体社区国际设计竞赛网络投票

开始时间:2023-10-25 10:00

结束时间:2023-10-31 23:59

活动规则: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6次,每天可为同一选手投票6次

  • -
    选手
  • -
    总票数
  • -
    访问量

扫码预览活动

活动详情

水埠灯影——南京秦淮河双线码头立体社区国际设计竞赛网络投票

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2018年来持续组织开展“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活动,以城市小品类公共设施为对象,以打造精品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宗旨,面向社会开展方案设计征集大赛。该系列已先后推出七期主题竞赛,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八期竞赛“水埠灯影——南京秦淮河双线码头立体社区国际设计竞赛”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秦淮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继续着眼于城市空隙地与城市空间小微更新,面向城市中广泛存在的水、陆之间的空隙地、剩余地问题,鼓励以景观都市主义的策略和“立体环境-社区单元”的理念对当代城市空间和都市生活重新理解和设计。

竞赛于2023年4月7日-9月7日面向国内外开展方案征集,共收到来自全球12个国家、全国24个地区的有效投稿291件。2023年9月起,竞赛进入评审阶段,经初评,共评选出33件入围作品进入终评和网络投票。现将入围作品进行公示,并正式启动网络投票。


网络投票时间为

2023年10月25日-10月31日

每人每天可投6票

欢迎广大市民参与

评选您心目中的“双线码头-立体社区”

选手详情

11号 清壁舫

一座片墙,重塑秦淮河畔界面,提供穿越媒介,曲折环绕之间创造美丽的邂逅场所。壁影:借园林意向,利用墙面上的门窗洞口打造一幅幅精彩的场景:利用借景、框景的手法将秦淮河美景收纳其中;利用曲折精彩的动线,在建筑中创造出窥探、座视、漫看的候船视景效果,以及仰望、俯视、远眺的生活视景。在远处反观建筑,形成看与被看的视觉关联。一墙之间打造婉转闲适的都市慢空间。壁檐:一组细弦,拉起根根月梁;一抹

16号 界园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以“边界”为出发点,将建筑与秦准河、小西湖街区、自身屋顶等的边界处设置不同标高的立体观景体系,而又利用与周围建筑风貌相一致的坡屋顶这一意象形成的观景阶梯将不同标高串联成一个立体的、向周边人群开放的游园。其中一层临水廊道与画舫登船处相结合,通过悬挑的屋檐压低视线,使二者空间相互引导,秦准景观被其限定。外挂可调节金属挂网帘使得船只光影变得朦胧梦幻,也使得画舫中视角得

20号 畔园

场地环境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西侧河岸树木繁茂,景观宜人,而东侧沿街道规划有大量停车,街道对岸居民区建筑老旧,形式混杂,环境消极。南侧相邻住宅楼则提出了隐私性的要求。下沉的花园有效降低了建筑高度,在保证岸线景观不被建筑阻隔的同时,又为街道上行走的人们创造了“口袋景观”,邀请人们进入其中体验;而在进入花园后,矮墙形成的内向性独立空间过滤了上部街道的消极景观,使人们感觉自己被自然树木与

17号 绿波掩映 · 一叶知秋

设计充分挖掘内秦淮河河道堆草巷段毗邻社区、狭窄幽静的特征,提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建立陆地与水岸的交通联系(自然-自然关系),如何强化居民与游客的共建共享(人-人关系),如何实现季节与时间的互动感知(人-自然关系)。设计风格传承小西湖微更新样本的特色,体现古朴与现代的碰撞。主要基于漂浮屋顶的概念,释放地面空间,充分利用屋顶的两个面丰富空间感知,建立多重关系。

19号 一个带有花园的码头

整个建筑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方形花园,长亭和狭长的“廊桥”)。面向社区的花园被微微抬高,在平面上轻微旋转与长豪的高墙形成一个面向城市的“广场“。东侧的低矮长墙将人引到花园的入口。随着路线的三次转折,光线由亮到暗。进入花园视觉被椭圆形的屋顶洞口再一次点亮。花园的景观被精心布置,建筑所占的树木都被移植到此。地面下的长坡连接着供登船游客休息的长亭。长亭处于地下 0.7 米处,压低的屋檐,

32号 林水间·云帆影

设计说明:滨水码头和社区中心作为功能单一且分离的空间原型,使用效率有限。本次设计立足于西五华里滨水场地的独特区位——城市与自然间的“隙地”,试图打造一种“社区+码头”的新空间模式。借“帆”之意象,以轻建造的方式,社区空间架于水岸与林间,形成云帆倒影的流动景致;以重场地的方式,滨水码头自大地向下生长,融筑于自然连续的驳岸界面。社区空间与滨水码头空间在 A字形木构构型拓扑组织下, 由

24号 仓·舱

仓,即贮存之物;是一种具有延续性的空间类型,临水又可做舱,作为一种实用的容器而存在。在秦淮河岸与堆草巷的交点,市民生活与水岸产生联系,因而在此处放置仓·舱这一容器。

8号 燕归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归驿以保留场地原状为准则,通过场地斜向切分,划分出“临水平台”与“城市社区”两大主体空间,将两种不同的功能空间捏合为统一整体。建筑采用整体倾斜式屋架,形如燕翼,覆盖下部功能空间,设置无性别卫生间,解决人流高峰期如厕难的问题,售票处沿街方向构建,同时预留居民娱乐休憩空间,拾阶而上为二层社区中心,拾级而下为跌落形式的临水平台,解决场地较大高差带来

18号 檐亭

人们总向往一些有水的城,城中行,遇见船,顺船而行,短暂停留在檐下,或交谈,或休息,或偶尔共处,有水的城,总是多几分活力,多几分故事,多几个故事可以发生的空间。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社区中心,同时承载社区中心和城市码头的功能。设计时关注空间的开放性,让建筑向城市居民打开,获得良好的可进入性;同时希望通过内部空间的灵活布置,达成居民和游客的共同使用。开放的檐下空间,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

33号 水嬉檐埠

秦淮河现状的河岸形式,大多是露天的亲水步道或小平台,又或是在上方悬挑建筑阳台等方式。而我们希望通过引入宽大的屋顶和内凹于屋檐下的浅水面, 创造一种新的滨水空间,使人与水达到更加亲密的关系。 设计首先将秦淮河的水线向着用地内进行“拓宽”,引入水并以水作为媒介,作为人们休闲戏水、泊岸停留、 茶歇聊天等一系列空间活动的载体,形成面向秦淮河及北岸的戏水乐园。同时用中国传统屋檐形

10号 拼贴日常

南京秦淮区是城市老区,有大量的老旧建筑与市民生活的浓厚气息,街巷邻里间夹杂着人们改造与临时搭建的各样痕迹,铁皮屋顶、钢楼梯、铁栅栏、砖墙、瓦屋顶林林总总,与水岸、垂柳、梧桐断断续续地融合在一起。正是这样杂糅的特征造就了南京特有的社区感。设计希望令这个水岸边的公共建筑自然而然地融进人们的生活,它需要继承这份杂糅,轻质甚至临时的状态,放置并趴伏在水岸边,与岸边的绿意时隐时现,无论是在

30号 1/2界面&1/3空间

根据场地限高生成的斜向界面将场地一分为二,界面下方提供服务于场地的空间,界面上方形式与空间内部的活动场景并入滨水景观的一部分。界面下方以茶馆为载体的阶梯状等候大厅将空间一分为三。大厅空间底层局部设置为游船下客区的临时休憩点;大厅上部空间以书屋的形式提供给南侧产业园内活动人群一个幽静同时又能和对岸文旅街区产生互动的场所。界面上方采用可替换的小尺度的白色冰裂板作为形式单元,通过局部的

12号 灯影

设计说明:“十里秦淮,华灯映水“描述着秦淮河畔最美的景色,堆草巷画舫码头作为秦淮河的交通节点,汇聚着各种人流,是一个发生故事的场所。我们希望在这么一个人流交汇处通过一种现代的方式重构“秦淮灯影”从而激发场地的活力及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14号 临水而憩

场地临河,水流潺潺;树木伴河而生,枝繁叶茂。河岸的高台却阻隔了行人与水的互动,秦淮河的水可望而不可及。利用树木之间的空隙,置入联系河流与满岸的价梯 (建筑)。4个大小不一的小盒子成了水与人的桥梁,引人近水,同时也自然围合成了大大小小的树院。临河,用金属网帘围合,过滤对岸杂乱的建筑环境,把人的目光引到河面上。临水的平台相对水面设置5种不同的标高,对应不同的滨水体验,丰富人们对河流的

28号 望驿台

方案以诗人白居易之诗《望驿台》为灵感,古时游人登台瞭望以观对岸及河上风景,场所宁静,引人沉思。设计以南京传统民居的坡屋顶为原型,置入线性体量,临河一侧置入低中高三种不同高度的景观体验,如一叶漂浮于河面的舟,社区一侧架空的底层灰空间与广场形成开放多义空间容纳各种活动的展开,如社区市集、社区戏台等。在二层提供构想功能——社区图书馆以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及文化性,从而最大化激活场地的码

1号 水岸驿站

河流:河岸和码头之间的高差是场地最重要线索,设计中对这个高差做了几种不同的处理,让大部分的建筑场景都发生在这些高差变化上,而这些设计都将视线指向一个方向——河流。树:建筑并没有避让场地上的树木,而是采取让树木和建筑空间融合的方式,在行走和停留中,树木始终是建筑空间中的重要元素。庭院:建筑中部挖开一个庭院,既是场地中树木生长的需要,也是建筑空间空间本身的需要。庭院能让建筑内部出现一

2号 一叶扁舟

本次方案选址为堆草巷码头,基地内有树木多株,拟建建筑需满足游船停靠和承载社区功能,因而该方案借宋代诗人秦观的《风流子》中的“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为空间意向,以轻盈的体量和木结构形式并辅以灰色的坡屋顶来回应南京泰准河畔所具有的人文气息,建筑体量采用双线形式,不仅可以将大部分树木保留,而且很好的回应了社区和码头,临水一侧作为停船泊岸的码头,既提供了游人上下船的码头

15号 浮桥·上下间

设计说明:项目位于南京小西湖街区秦淮河边的一处小公园,是打造秦准河水上旅游的一处节点,也是从水上到达小西湖街区的一处门户。场地中水面和陆地的高差,以及沿水岸的树木构成了设计最主要的线索。设计沿着水岸线而展开,以舒展的水平姿态轻轻落在场地之上。建筑以相互交错的两片屋顶构成,并以互为对称的方式回应了水岸空间和陆地空间。两片屋顶也连接了不同的路径流线,一侧朝向堆草巷,一侧朝向街边广场,

13号 三栖园

拾阶而下,等候画舫往来;坐卧檐下,呼来三俩好友;登高远望,静享屋下清幽。三栖园在水陆之间为人们提供一处在水面、地面、高处皆可活动的叠合园林。三栖园以三个体块撑起一座透明屋顶,两侧的体块内藏登高楼梯,给不同方向的居民提供步入二层的路径。中间的体块挖出一处邻水的平台,连接着水陆两处不同的环境。在体块之间、屋檐之下的地面则是社区活动与乘客等候的区域。二层的半透明屋顶内置灯光,在夜晚可吸

6号 叠影游戏

设计说明: 运用光与影作为媒介,把场地上杨柳树的枝叶和落在屋顶上的落叶产生的树荫,投影在特质的屋幕(屋顶) 上,形成一片具有动态(树影随风摇曳)的皮影效果的屋顶。人们进入场所,无论是在等候船只、社区活动、对岸行走还是河上游船都能通过这片顶幕观影到秦淮河此站点特有的“荫戏”的魅力。在大屋顶下,设计几个不同高差的功能场所平台,利用不同标高区分不同活动人群,不仅便于视觉交互同时还分隔了

21号 长亭更短亭

纤细的长亭从场地现存树木的缝隙间穿行而过,建筑主体便由此栖居在了自然与人居的边界上。屋面的倾角与缓缓延伸至水边的大台阶之间,具有特殊形式的灰空间无声地构建起城市界面与滨水空间的关系,服务于码头的同时,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徘徊逗留的场所。建筑以极简的形态创造出三个标高的三重不同的滨水关系。建筑的两处室内空间,位于地面层的侯船售票厅和位于高处的社区阅览室,以低调的姿态藏于檐下、模糊

7号 枫桥渡

项目名为“枫桥渡”,是一座茂密枫树林中与记忆中的拱桥相结合的小渡口。项目旨在保留城市记忆,力求最小化干预现有公园结构,并尽可能保留原址公园的基本形态,仅移栽了少量的 8 棵树木。项目在原有公园动线的基础上,依附于堤坝,增加了游览和乘船的动线,形成了立体的双线结构。同时利用台阶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塑造了桥梁和坡屋顶的形态,回应了场地的在地性。材料上,项目采用了聚碳酸酯板、透光布等材料

5号 影舟渡

项目场地是一个老城区中的街角公园,地块窄长且充满生活气息。从保留场地记忆和微介入的角度出发,渡口设施选择利用场地边界的休闲广场,借用场地树阵,创造一个集售卖、游乐、观景、码头为一体的集合设施。项目地上部分作为“影”的收集器,结合树阵,隐藏了体量的同时在街道界面上重塑了场所感。码头部分拓扑了“舟”的形式,在统一的设计语境下,意在营造泛舟水上的意境。

31号 铨屋

场地位于秦淮河边,两侧有着截然不同的场地特质:北侧直接临着河,还有几颗保留的树木,南侧则是以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为主的文化创意街区。我想用重力来联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在场地的中间建造一根平行于河岸的大梁作为支点,十二根垂直河岸的横梁架于其上。成为一个像天平一样的结构。在靠河一侧,一个巨大的屋顶悬挂在横梁下覆盖了码头和码头的服务空间,还有一个小屋,压在了横梁上,扩展了远眺的视

22号 双线折廊

设计借用“廊”这一园林空间原型,于水陆两线之间构建一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园林,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秦淮河重新连接。游廊沿河岸线伸展,避让原有树木位置呈现出弯折的姿态;向西结合岸边树木形成若千个尺度宜人的微庭院,向东为城市街道提供拓展性的口袋广场,自然的山水风景和日常的生活场景在建筑中同时展开。平面上的几次“转折”,使建筑在不同方向和距离上显现出不同的面貌,伴随着曲折的路径,身体

27号 渡亭

梯步自水面盘折而上,串联起若干不同标高、不同体验的停驻空间,似一组错落亭台,立于桥头渡口。结合室内功能(售票亭与社区展廊)设置剪力墙,托起四向出挑的顶板,步廊以纤细的钢柱或吊或撑,依附其上。细柱为框,裁取风景;实墙作幕,可供投影灯光秀,为秦准夜游增添一处光影节点。场地内树木均原位保留。游人可于檐下购票、等候、登船,亦可上楼观展、闲坐远望、倚栏拂枝。

3号 锚·坞

在这一片水陆的城市间隙,新的“城市之坞”以锚点般嵌入,模数化的立体单体使得在高密度复杂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可以灵活布局,不同功能单元上下错置,形成独特的水陆社区单元,并融入开放的城市滨河空间。

4号 社区剪影

在城市与家之间,是否有一处心灵的归属之地。可以在疲劳时来这里小憩,偷悦时尽情歌唱,年少时无忧无虑的嬉戏,年迈后舒适安详的纳凉······ 社区是城市与家之间最好的纽带。它不是一个名义上的空洞词汇,而是市民业余生活的完美容器。以4x4米为单元的框架体系,向外顺应场地扩充自由模块,将市民的生活百态纳入其中。使用者为空间注入灵魂,市民们茶余饭后的生活片段便是场地里一幅幅生动真切的社区剪

26号 秦淮舟影

以一叶轻舟打开金陵古都的秦淮风光。整个建筑长 20 米,面积 200 平,位于南京市秦准河河畔与老城社区之间,为了在狭长的城市空中连接水陆两线,建筑以二元对立但交互的方式出现,临河一侧建筑意向脱胎于乌篷船的布篷,临街一侧建筑则保持朴素的城市表情、北侧为水线-码头入口,南侧陆线及其社区花园服务于小西湖街区。西侧河畔幕帘上下悬垂于东侧钢筋泥凝士结构上,整个建筑呈现出轻盈的姿态,仿佛一

23号 笼月驿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提到秦淮河,就会想到杜牧笔下烟月水沙的秦淮夜色,白色的沙渚沉浸于月光之下,水边有驿站,白色的驿站与沙渚同享一片月色。为还原此情此景,设计初衷便是做一个有月牙形覆盖的小镇客厅,无论白天黑夜,都有新月洒落驿站,设计保留场地内生长得已颇具规模的乔木,根据现存乔木推导建筑轮廓,又结合当地传统双坡屋项,将功能散置于大屋项下。南侧屋顶因内置二层体量顺势抬高,

phone

电话

客服橙月 17792287277
qrcode

二维码

客服橙月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