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好房子”设计创意大赛
开始时间:2024-11-06 00:00
结束时间:2024-11-18 23:59
活动规则: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一次,最少选择1个作品,最多选择10个作品
-
-选手
-
-总票数
-
-访问量
扫码预览活动
活动详情
无锡市“好房子”设计创意大赛
本次大赛以“好理念 好社区 好住宅 好生活”为主题,聚焦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质量与建筑品质问题,从“安全耐久、居住适应、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运维长效、环境友好”六个属性引领无锡市新型优质住宅的标准,推动我市住宅发展从资源消耗型向优良资产型转型升级,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变得更加可持续。
主办单位
无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办单位
无锡市勘察设计协会
无锡市建设工程设计审查中心
协办单位
无锡城建梁溪发展有限公司
无锡湖湾置业有限公司
江苏博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选手详情
15号 运河畔·云台叠绿
设计以“运河畔,云台叠绿”为设计理念,打造新时代“好房子”。打造多层次中央景观,提供垂直森林体验。结合空中云廊,设置童玩天地、下沉剧场、康乐广场等活动场地,首层架空,融入运动健身、共享书吧、托育中心、社区食堂,打造全龄化多功能空间。通过可变户型实现户型从两人世界到一孩之家、三代同堂、养老之宅等不同阶段的变化,不再拘泥于开发商给出的居住范式,能充分实现自我主张,追求适我生活。
14号 绿也仙居
方案旨在打造共享、低碳的智慧栖居典范。社区采用双首层设计,结合5G技术构建智慧生态网络。住宅注重全生命周期适配,模块化设计融入节能理念。生活空间绿意盎然,融合立体绿化与植物工厂,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布局围合式,形成院落集群,促进邻里交往与资源共享。整体构建了一个节能环保、生活便捷、和谐温馨的理想家园,为居民提供智能化、绿色化的优质生活环境。
2号 东门云廊
项目用地位于无锡老东门,周边文化底蕴深厚。设计构思从城市维度出发,联动周边区域,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绿色社区。本方案以共享云廊为文化纽带,将棉麻仓库工业遗产、古运河景观带及东林书院串联,构建跨运河两岸的文化通廊,打造文化共享轴线。结合云廊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本地块居民需求,并同时对外开放,服务于整个城市。居住空间设置多层级的绿化空间,配置公共交流空间,营造森林社区的居住体验。
3号 好搭子·好房子
什么是好房子?在我们看来,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房子即为好房子。我们的slogan是“好房子如同好搭子,而好搭子就住在好房子里”。我们所设计的好房子,以“新型陪伴”和“生活搭子”的角色出现,为社区居民轻松提供社交陪伴与情感支持。设计大胆打破围墙束缚,使住宅与街道相连通。将底部空间敞开,打造可供各种搭子社交停留的共享空间与充满无限可能的灰空间,比如吃饭搭子、遛狗搭子、健身搭子、电竞搭子、
29号 运河飘带·人水共生
基地位于无锡古运河精华段的东侧,面积为26885平方米,地块零散不利于小区高品质环境的打造。本案结合“古今对话,中西结合,演绎历史长河,再现人与水共生的繁荣景象”的无锡古运河整治开发主题,通过整合零散地块,打破传统居住小区的封闭模式,开放街区的底层空间,并以此联系运河历史文化景观带、艺术街区及其他城市空间,在各个不同特质的空间节点之间建立一套慢行系统作为纽带,使得该区域内能形成一
27号 脉搏实验
“脉搏实验”——以大健康为导向的新型运动社区设计在大健康背景下,打造新型未来运动社区空间。通过运动架空步道为线索,探索未来社区开放可能性,考虑居民慢行多样性,在不同水平层面与垂直高度快速串联互通住宅,柔性处理室内外边界延伸为社区公共场所。社区内部增加运动综合体,兼顾住宅私密性和连廊的交往性,面向古运河空间依次作退台处理,形成多处可停留、可休憩、可运动的空中花园,多维度促进居民运动
8号 云端墅
生态住宅社区——云端墅本项目共7栋8~18层住宅,地块东北侧是2栋18层现代风格的住宅,地块中心为2栋18层的生态科技住宅,地块西侧为3栋8层住宅,整体呈西低东高状态。对“空中庭院”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通过奇偶错阳台布置,使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的空中庭院,能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建筑造型采用了流线型的现代建筑风格,通过铝板与石材的精准搭配,从小区外部看,建筑与上下起伏的生态植物
17号 榫卯里弄
总图规划围绕环城古运河,艺术街区和地块本身三个场景,借用传统木结构的经典连接方式“榫卯”作为设计理念,将地块作为“卯”,将各个层面的设计元素化归为不同的“榫”,进行有机结合,自然产生好社区。户型单体以混凝土梁板柱体系作为承重结构,以此“卯”作为构建好房子的结构基础框架,再将自主搭建模块化的木房子“榫”于此“卯”中,共同构建成多样的户型平面满足不同的年龄段需求,实现全龄化的全周期使
5号 运河谷
运河谷——山形·水韵·林籁“居住的价值,隐藏于其中最核心的是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只有那些既能享受自然资源,又有城市繁华背景的区域,才是最具价值的居所。”--斯蒂芬.霍尔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心中或许都藏着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想,渴望在纷扰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设计初心希望通过将社区的底部空间还给城市,试图恢复地块周边曾经繁荣、热闹的城市街景并与社
18号 归帆羽影碧硿尽-幸福港湾
该方案位于运河河畔,设计主题围绕运河展开。“归帆羽影碧硿尽-幸福港湾”,借用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将住宅比作船只,木栈道式的风雨连廊如运河河畔的码头,归帆停靠在运河河畔码头,整个小区即为归帆停靠的“幸福港湾”。
6号 一碗汤的距离
场地位于老东门片区,南侧有业勤苑、棉麻仓库等历史遗存,见证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繁荣。同时也有居民不愿搬离这片承载着多年记忆的土地,本案特意设立了一栋银发楼,满足了“一碗汤的亲情距离”。在遵循促进人民群众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加速迈进宗旨的基础上,整合城市界面、住宅片区与历史遗存,将其串联为一体,打破界面概念。四个层级交往空间在开放共享的同时又相对独立,住宅特色红砖外立面也是场所
1号 三代同台
三代同台——适合三代人共同生活的生态社区设计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能在一个共享空间中实现三代同堂的共同生活,但依旧保持各自独立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该赛题的三块地中,设计了分别适合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居住的三个小组团社区,由环形连廊连通,是为社区的平台。老、中、青三代人,通过户型选择、空间模式的选择,定制独属自己的居住空间,是为家的平台。在城市风貌上,居住区结合传统与现代形象。以连廊、
12号 园里园外 有邻无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居住需求的不断转变,好房子设计逐渐成为新时代的设计议题!设计概念取自于江南之“园”通过不同维度的“园”的植入,创造出开放、共享、绿色、低碳、智慧、传承的社区空间,在城市、社区及竖向空间之间实现多维绿色渗透;社区首层采用无边界底层架空的设计手法,打破了社区与城市的界限,削弱建筑和环境的割裂感,同时配备丰富的公共设施和共享空间促进居民互动和交流,创造
22号 “共·享”新型生态化全龄友好社区
什么是好房子?回归竞赛初心,好房子是建筑的同时更是家的载体,它在外表美观的同时应该给全年龄段人群提供一个舒适的避风港,在这个社区之中,全龄段的人之间融洽相处,共享公共空间,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不同户型的选择,不同面积的户型可以通过上下堆叠形成模数化体块实现拼接,丰富公共空间和景观设施,使之成为全龄友好的好房子社区。在本次设计之中,考虑到三个地块被道路分割所以架设了空中廊桥并通过架
20号 即见山水·生态新居
方案设计考虑地块现状情况,北靠远山为景,于城中叠林,向运河敞开;多元元素,自然融入,打造美好家园。运河水景引入社区,步道贯穿内外,东西向生态轴配合草坡,整个地块建筑处于山水环抱之势。布局设计以景观为“芯”,以步廊为“茎”,以住宅为“叶”,打造自然生长的布局。住宅采用转角宽阳台设计,户型选择多样,奇偶错层的阳台使住宅空间丰富,邻里之间产生自然的有机联系,提升居住体验。
21号 河畔绿洲
设计主题为“河畔绿洲”,不仅是现实中城市里运河畔的一片绿洲,同时也是居民精神的绿洲。场地设计充分结合场地条件及远期规划,结合未来滨水慢行空间,设计城市广场及绿地步道,形成体系化的城市“运河绿轴”。户型设计采用360°的景观阳台,并对家庭构成全面分析,结合老中青不同需求,打造舒适环境。社区设计聚焦社区生活模式的打造,将“综合体”的概念植入设计之中,创造更便捷的生活,更亲近的邻里关系
30号 锡来“攘”往
该项目是古运河沿岸的社区规划设计,场地左侧为无锡古运河,南侧为新潮的艺术街区,人流量多,主要包含老人,小家庭和学生。在规划中尊重和传承古运河文化,同时融入先帝啊居住需求,打造“还河于民”的特色节点,如运河舞台,环河剧场等。社区包含了居住,休闲文化体验和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区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在户型上针对不同的人群类型设置了不同的特色户型以满足用户需求。
26号 肆叁玖玖
设计将共生理论引入场地:第一,融合社区中的精神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边界;第二,平衡社区中生活实践与空间生产。设计策略将健康场景与生态场景组合成碎片化与浪漫化的小场景,通过空中连廊进行串联,为直接的活动提供途径。设计手法将运河抽象化,场地用折线表现;再将江南建筑呈现在设计上使之层层交错;空中道路也是与江南道路的井然有序相呼应。科学为术,自然为道;语言为术,境界为道;技艺为术,人文为道,
11号 运河艺术家园
社区迭代,未来已来。本案意在建设一个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充满烟火气的未来社区。我们深化线下社交场景,搭建公共客厅、健身房等共享空间,鼓励居民走出房间参与社区生活。同时开辟夜校,图书馆等多元生活空间,满足未来居民的精舍需求。同时配备24小时的医疗和管家服务,为居民安全和生活保驾护航。上部住宅部分考虑第四代住宅,将绿色植入屋内,将运河城市景观与建筑结合,提升居住体验。
9号 锡韵·栖韵
我们想创造一片融于自然的社区,这里有眺望远方的空中会客厅,有引入阳光与空气的下沉峡谷,更有打开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底层“大”公园。我们种植郁郁葱葱的大树,在树下营造社区交往空间。住户们可以通过步行道行至城市公园,也可以从二层平台跨“桥”入户。地面层对城市打开,融入城市;二层平台则对内独享,形成闭环。通过地下、地上、空中的三重归家路线,提供多元变化的居住场景体验。
28号 共融生活圈
科技发展与人居形态变革之间存在着比较强的关联性,人居形态从农业人居逐渐转变到城市人居,伴随着当今科技的成熟,例如元宇宙、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无人经济等,加速我们迈进下一个人居形态的发展进程一一共享建筑,因此本次设计中,以“交融、交互、交流”为主题,意图打造意识形态上的共享,通过社群活动,场地交流、公共建筑功能的混合等方面去实现人与人之间包容共享的社区环境。
10号 山•川之间 万‘’屋‘’生长
场地位于运河边,由远端锡山山脉顺势而下,结合周边住宅的高度变化,形成百川归流的空间形势。通过建筑的围合将百川归流的形势“留住”,藏风得水,将山水之势纳入社区之中,在社区中打造“曲水流觞”意境的同时形成集中的居民互动休闲空间。利用架空层设置配套服务用房及休闲娱乐空间,形成一个集便民、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综合体。单体利用上下两层户型的差异性产生阳台共享空间,交叉错动的体块提供
23号 运河畔-智享社区
本案将古运河作为线索引入,在保证高度适宜的条件下,创造具有丰富层次和趣味空间的的养老型综合社区:以人造的智谷运河为轴线,串联起上层住宅,公共服务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等建筑体块。智谷运河不仅是景观上对于古运河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构建一条智慧医疗养老体系,在云医疗数据中心的总控制下,对小区全面覆盖智慧医疗服务,24小时监测入住居民的健康状况,同时配备老年智慧住宅、营养食堂、急救中心、理
16号 三界内外
三界内外——重构边界的全龄化社区设计快速的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的隔阂、人与文化的断裂、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城市的矛盾。我们希望有边界感的缓和这些问题。设计面向本地块的三类主要居住人群,改善型人口,新城市人口,老年回迁人口,从各自的特征和需求出发,布置三类人群的生活区域,同时将打破原本人与文化、自然、城市三者之间的隔阂,为所有居住人群提供共同使用的配套设施和公共空间,跳出传
24号 绿魔方
无锡自古便是山水之城,基地位于用以纪念治山理水的春申君大王庙遗址之上。我们希望能找到办法去适应、调节并维护自然和历史留下的痕迹,而不仅是简单的新建。在我们看来,真正吸引人们的,是那些“旧”的东西,有故事的老街,有底蕴的古庙,更重要的是最早便存在的山川河流。通过富有凝聚力的公园,保留城市肌理的连绵感,模块化设计延续了现代建筑的高效,通过多样的组合与生态的融入,保证了建筑的独一无二。
7号 只此青绿
只此青绿——蓝绿共生的POD水岸公园设计立足无锡独到的自然基底和人文特色,引入POD生态公园,结合景观科技住宅理念,打造蓝绿共生的POD水岸公园。无锡是一座山水之城,而基地位于惠山城市森林公园与运河风光带的交汇处,因此,设计对于场地的回应尤为重要。方案从三个层面展开:1、响应城市山水格局,传承运河传统慢生活街区,寻找“市井人情味”;2、整合运河滨水风光带景观绿地,POD生态公园南
4号 城市森林花园
结合了前三代住宅的优势,满足当下人们对庭院的居住需求,拥有“空中庭院”、室外活动空间、街坊四邻、绿色自然。加入了第四代住宅的理念,住户可体验花园式入户,创造了积极的邻里交往空间,也可作为人们休息娱乐场所。住宅整体立面趋于平整,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保证了最大限度的采光,以及外立面的美观,建筑强调的是空间与人的结合。户型的空间结构具有可变性,可适应家庭模式和现代生活方式,并结合智慧与可
19号 积木空间·无界生活
本次设计主旨为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居住隔阂,从共享的角度解读住宅形式的更新。以模块空间堆叠为主,将三种户型置入四层空间进行组合,对应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营造出简洁有效,有秩序感的空间。三块场地各设置二层平台串联所有建筑,形成共享空间,平台下的架空层给居民进行活动。楼上在平台处搭接坡道进行空中串联,打破传统邻里关系。建筑内部除核心筒与厨房卫生间外,其余空间通过不同墙体组合,灵活适应各类
13号 景粼庭樾
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开发热度高。基地与城市的主干路联系便捷,东临大运河无敌景观。规划特点:高溢价产品最大化,货值最大化,洋房去化快。户型升级:户型格局更为通透,公区尺度感和互动性升级。小区特点:各项设施完善,超大尺度花园,立体景观体系达到极致利用,给人星级酒店般的归家体验。多重创意立体环道,如风雨连廊,环形跑道,内环步道和空中连廊等,打造真正的云端生活。
25号 庭院之间
庭院通过对“合”与“分”的应用设计,由多个单体围合而形成的院落空间,这种设计形式既保证了每个单体建筑的独立性,又通过院落的连接,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庭院中,通过水景与沿岸景观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实现了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营造出一种既私密又开放的空间感受。
上一个案例:2018年漯河市乡村旅游暨美丽乡村网络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