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列 > 成都市2022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活动

成都市2022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活动

成都市2022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活动

2023-05-11 13:59

本活动由 微投票 提供技术支持

  • -
    选手
  • -
    总票数
  • -
    访问量

活动规则: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10次,每天可为同一候选人投票10次

微信扫码访查看

活动详情

成都市2022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活动从2023-05-17 08:00开始至2023-05-21 20:00截至,规则为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10次,每天可为同一候选人投票10次

成都市2022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活动

     一、活动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系列部署,2023年3月,成都市正式启动“2022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活动”,活动自发布以来,受到行业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经评审专家组综合考虑候选人类别、构成等多种因素的理念,充分衡量候选人的标志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及年度代表性,确定了30名年度人物候选人和30个优秀实践候选案例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网络投票期5日,票选结果在评审过程中权重占比20%。

       二、投票对象

     (一)2022成都非遗十大人物

       人物来源:成都市范围内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的人群中产生,代表成都非遗保护工作重大成绩的标志性人物,在相关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和社会关注度;在2022年度内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创新、研究等工作,为成都非遗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二)2022成都非遗十优实践案例

       案例来源:在成都市范围内开展非遗项目保护、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成效显著的案例中产生。案例示范带动作用强,具有典型性,推广价值高;成绩突出,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投票规则

     (一)投票时间:2023年5月17日

     (二)投票截止:2023年5月21日

     (三)投票规则:每个ID每日可投10票。

           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

选手详情

13号 刘期波——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期波,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刘期波组织培训场次百余场,全年新增培养手工艺师180余名;带领团队打造制作的“花丝镶嵌-太平盛世”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

6号 中华彩灯点亮童心

中华彩灯点亮童心申报单位: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是成都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传承项目为成都彩灯传统制作技艺。学校以中华彩灯为载体,建设了中华彩灯展示馆,共有藏品200余件;研发了集读灯、赏灯、研灯、制灯、舞灯、讲灯为一体,贯穿小学全学段的“中华彩灯 点亮童心”非遗融合实践课程体系。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6个年级5500多名学生积极实践非遗彩灯特色课程。

3号 冯大波——江安土窑烧制技艺传承人

冯大波,江安土窑烧制技艺传承人。2022年,冯大波整理和挖掘资料,成功申报双流区级项目江安土窑烧制技艺。配合双流区残联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助力残疾人群解决就业。根据教学对象设计陶艺课程教学体系,每月固定授课15节。

7号 漆光溢彩—成都市胜西小学“成都漆艺”艺术教育实践

漆光溢彩——成都市胜西小学“成都漆艺”艺术教育实践案例申报单位:成都市胜西小学成都市胜西小学构建了成都漆器特色校本课程,以漆艺校本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建立了成都漆器教育实践工作坊和校园漆器艺术馆。学校以“成都漆艺”参加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活动模式研究》的省级子课题研究顺利结题。课例《成都漆器》参加市级赛课和全国录像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多次进行国内同行和外宾的

2号 陈志敏——成都中药炮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志敏,成都中药炮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陈志敏坚持传承发展,主持编写《川产道地药材炮制与临床应用》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主持炮制技艺文创开发项目,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中科院一区top等sci和北大核心论文10篇。

21号 “天府农博杯”首届成渝灯谜大会,助力双城文化交流

“天府农博杯”首届成渝灯谜大会,助力双城文化交流申报单位:成都市新津区灯谜学术研究会“天府农博杯”首届成渝灯谜邀请赛暨第三届新津灯谜大会是成渝双城经济圈举办的第一次灯谜盛会。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线上进行四个月的网络谜会,线下开展个人及团体赛并组织灯谜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参加比赛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谜家近百人,新津当地谜人200余人,参与群众累计超过万

11号 李忠兵——石桥挂面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忠兵,石桥挂面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李忠兵研发产品获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幸福天府·成都礼物”特别奖优秀奖;潜心研发,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工艺相结合,研发新工艺解决石桥挂面高盐问题,通过规模化生产带动本地就业。

3号 孵化民俗表演队伍,弘扬民间传统艺术

孵化民俗表演队伍,弘扬民间传统艺术申报单位: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羊街道办事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羊街道深挖社区资源,成功孵化采莲船、龙灯、牛儿灯、狮子灯、威风锣鼓、连萧、秧歌、空竹、鱼儿灯等9支民间民俗文艺表演队伍,表演人员260名。民俗表演队积极参加各类展演及比赛活动,屡获佳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石羊民俗表演现已成为街道独特的文化品牌。

23号 叶显俊——蜀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叶显俊,蜀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叶显俊开展蜀绣技能高级培训班2期,培训高级绣娘40人;创新开发夏布蜀绣系列新产品,将蜀绣用于新中式家装风格。参加“四川省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暨地震灾后援建就业帮扶(石棉县)专场巡回活动”,帮助当地妇女学习蜀绣解决就业难题。

15号 覃刚——古琴斫琴技艺区级传承人

覃刚,古琴斫琴技艺区级传承人,天府新区“新区工匠”。2022年,覃刚成功仿制工艺技术要求极高的故宫藏琴无底蕉叶式古琴“古杲华”,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出双层面板无底蕉叶式古琴,解决了无底琴的发音难题。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展示展演工作,培养了一批斫琴技艺青年才俊。

16号 田海博——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田海博,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田海博用“科技+文化”的方式研发出基于“榫卯”的原创空间解谜游戏——“匠木”。2022年,“匠木”下载量达到700万次,玩家自定义榫卯结构3万个;获2021年度游戏文化评选大赛(国风国创好游戏)-优秀国粹文化艺术奖一等奖、第三届“天府文创”大赛金奖。

2号 科技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手游“匠木”的创新实践

科技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手游“匠木”的创新实践申报单位: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匠木”是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榫卯”为核心的原创空间解谜类游戏,促进了榫卯传统文化的创新,寓教于乐,让年轻人通过熟悉的方式了解流传千年的中华精粹。“匠木”已上线多个主流应用平台,其中2022年下载量达到700万次,玩家自定义榫卯结构8万个。2022年获得第三届“天府文创”大

29号 蒲江雀舌制作技艺—茶文化研学旅行项目

蒲江雀舌制作技艺—茶文化研学旅行项目申报单位:蒲江县成佳镇佳阳茗苑农家乐为传承弘扬蒲江雀舌制作技艺,佳阳茗苑设计和开展茶文化研学旅行项目。项目配备研学导师团队9人,以设计研学旅行线路,开发文创产品,创新茶研学体验,举办茶知识竞赛活动,完善研学教学课程及体系等方式展开。通过开展茶文化研学旅行项目,蒲江雀舌制作技艺得到有力传播,佳阳茗苑也先后被评为成都市民乡村游学基地、最美茶庄、巴蜀

8号 胡开强——川派盆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胡开强,川派盆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盆景协会会长。2022年,胡开强组织了“崇州首届金虎迎春盆景展”;组织精品川派盆景作品参加“四川非遗精品展暨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同年11月在江苏如皋参加“2022年全国精品盆景展”,积极开展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盆景分会场(温江)的筹备工作。

11号 惜物之心·锔瓷尽善”非遗锔瓷公益讲座

“惜物之心·锔瓷尽善”非遗锔瓷公益讲座申报单位: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惜物之心·锔瓷尽善”非遗锔瓷公益讲座于2022年在成都市双流区汉轩民俗艺术博物馆举行,现场参与群众70余人。活动以讲解+体验的形式展开,网络直播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更多人了解了传统锔瓷技艺的悠久历史和传承的意义,扩大了锔瓷的传播。

17号 温江“中国节气潮·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

成都温江“中国节气潮·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申报单位:成都市温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温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开展的2022温江“中国节气潮·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形成一首歌、一套菜谱、一批文创、一条节气运动健身路线、一个非遗产业孵化中心、一套气象科普研学课程、一个乡村气象博物馆的“七个一”成果,打造温江非遗传承发展新模式,树立“非遗在社区”示范标杆。

1号 陈冬林——廖家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冬林,廖家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陈冬林完成崇州市古建艺雕展览馆升级改造,建成成都市红领巾非遗学院,为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授课2000余人次;依托大师工作室,全年为青年工匠授课25期;带动全镇木雕匠人完成遂宁市文宗苑项目建设,创收50万元。在“木艺村”积极推动实践“非遗+生态”“非遗+文创”“非遗+集体经济”等融合发展模式。

10号 拉孟唐卡-非在地文化融入城市社区建设

拉孟唐卡-非在地文化融入城市社区建设申报单位: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的拉孟唐卡绘画交流中心是一个集教学、创作、展览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场所,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孟深耕于此培养出优秀唐卡画师千余名。藏族唐卡在蓉传承发展为社区各族群众相互交流、共同活动提供了有效方式,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与社区和谐发展。

26号 詹丽英——四川美尔知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丽英,四川美尔知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2022年,詹丽英深入推进成都非遗研学工作,成功承办“非遗进校园”“非遗少年行”等非遗活动,与四川博物院合作推出博物馆非遗美育系列课程,推动青少年非遗教学成果登上金沙太阳节。

14号 龙舞进校园.非遗有传承

龙舞进校园,非遗有传承申报单位: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是成都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传承非遗项目为小金龙龙舞。近年来,学校将威风锣鼓和小金龙结合,形成“成功威风锣鼓小金龙艺术团”,现有队员120余人。2022年,艺术团多次进校园、进社区,参与多场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

22号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川剧非遗技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川剧非遗技艺申报单位:彭州市隆丰小学彭州市隆丰小学于2013年起开展少儿川剧进校园特色工作,学校先后投入150余万打造川剧校园文化,建设川剧表演室、化妆室、排练室等,购置整套川剧器乐及服装,开展培训;成立川剧社团,编印川剧校本教材,创编少儿川剧课间操进入大课间活动;参加各类比赛、展演100余场,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大奖,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5号 高慧兰——四川省特级教师,剪纸传承人

高慧兰,四川省特级教师,剪纸传承人。2022年,高慧兰组织学员进社区、学校、文化馆、图书馆等开展剪纸教学活动500多次。剪纸作品多次入选各级各类展览展示活动,在疫情期间制作《福字折剪》《中秋月饼》《守护绿码》等12期微课程,投送抗疫主题作品达50余幅。

22号 杨文艺——绳编(新津绳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杨文艺,绳编(新津绳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杨文艺在新津区内开展绳编展示、培训、义卖、进校园活动上百次,在成都市区及成都工商银行各支行开展绳编展示体验活动上百次;参与成都市文广旅局、新津区文体旅局等各个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50场次以上。获成都市文旅游公共服务“三个一百”优秀人才文旅能人称号。

15号 发展非遗特色产业 奏响非遗传承新乐章

发展非遗特色产业  奏响非遗传承新乐章申报单位:成都市新都区文化馆“匠心·意蕴”新都区首届非遗文创周是新都区策划推出的独具香城特色的28项非遗宣传展示推广活动。活动充分融合全区非遗与旅游资源,结合传统民俗、传统工艺与公共文化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元素融入展陈、表演、体验、研学、餐饮和购物等多种业态,活动现场销售总额达200多万元,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

30号 张颖秀——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教师

张颖秀,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教师,负责“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四川竹琴”进校园工作。2022年,张颖秀以校园为阵地,专门设立非遗文化墙、非遗小舞台、非遗展示空间;指导的节目屡获佳绩,个人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0号 李晓姣——柏合草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晓姣,柏合草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李晓姣在传承发扬柏合草编技艺基础上,积极推动项目活化利用,和社区共同探索开展研学活动,加快产品创新与升级,为社区、柏合草编工坊增收;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兼职授课,传播人数1000余人;进入各社区宣传草编文化。

28号 张强——成都市非遗品牌促进会品牌推广负责人

张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促进会品牌推广负责人。2022年,张强大力促进非遗的传播和推广,积极开展非遗普查申报、抢救性记录、数字化采集、专题片拍摄等工作,共计组织策划“非遗在社区”“航都幸福荟·夏日悦集”等非遗展示展演相关活动90余场,带动项目传承人300余人,参与了各类宣传推广活动。

24号 传统木艺文化进校园

传统木艺文化进校园申报单位:彭州市万木留香家具博物馆彭州市万木留香家具博物馆依托自身软硬件优势,成为本市及周边地区学校非遗传习基地,开展木雕竹雕、筷子凳子制作、斗拱制作、树皮画的制作等传统技艺课程。现如今,博物馆已成为集非遗普及传承、研学的特色非遗文化馆,接待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多次,参加体验的大中小学校学生数千名,深受学生和家长朋友们的喜爱。

16号 新繁棕编强基项目

新繁棕编强基项目申报单位:成都市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新繁棕编强基项目是成都市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推出的旨在夯实新繁棕编传承基础、强化发展根基的基础性建设项目。项目围绕人才、资源、渠道、技术等要素开展培训、开发、销售、研究等工作。目前,开展各类培训65场次,参加和主办展销、推广活动21场次,开展网上主播直销带货100多次,带动就业300余人。

18号 光影故事-圣菲学校皮影戏校园课程建设

光影故事-圣菲学校皮影戏校园课程建设申报单位:成都市双流区圣菲学校成都市双流区圣菲学校于2012年在校内开设皮影表演课,多年来探索建设皮影课程,经历了了解皮影文化和学习传统皮影戏剧、多学科融合创编“新”皮影剧、科技赋能创新皮影表演和制作、根植蜀韵创作皮影剧动画等四个发展阶段,累计惠及3600余名学生;编排剧目到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展演出50余场,惠及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