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模板搭配
投票更加轻松

深耕网络投票系统,专注在线投票策划

模板预览展示

第一批“成都地名文化申遗”评选活动

开始时间:2023-02-02 12:00

结束时间:2023-02-09 12:00

活动规则: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一次,最少选择10个地名,最多选择50个地名

  • -
    选手
  • -
    总票数
  • -
    访问量

扫码预览活动

活动详情

第一批“成都地名文化申遗”评选活动

       

“成都地名文化申遗”网络评选活动 

     一、活动简介

       地名,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确定自己所处的特定空间而留下的文化记忆和独特创造,它包含着特定的时空要素和文化情感,保存着我们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对此,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历史文化宣传保护,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部署要求,市民政局组织第一批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成都地名文化申遗”网络评选活动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旨在激发广大市民对成都悠久历史的“寻根”与热爱,彰显城市的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延续天府文化根脉记忆。

       二、投票对象

     (一)第一批申报非遗的地名范围:五城区及高新区。

     (二)第一批申报非遗的地名类别:街巷类、区片类。

     (三)参选要求:具有一定的古悠度、知名度、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及文化传承价值的1949年以前形成的地名。

       此次120条候选地名为五城区、高新区组织推荐,市民也可通过该程序对五城区及高新区范围内的其他地名进行推荐。

       三、投票规则

     (一)投票时间:2023年2月2日12:00。

     (二)投票截止:2023年2月9日12:00。

     (三)投票规则:每个微信号每天可投1次,每次至少选择10条地名。

           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


选手详情

1号 成都

成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以其地设置蜀郡,以成都县为蜀郡治所,这是成都之名第一次出现,成都之得名,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成都因“以周太王从梁山止歧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得名。这个说法历代为许多学者所认同。迄今发现的最早成都地名出现在战国晚期的出土文物上,蒲江、荥经出土的战国铜矛、湖北睡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中均有“成都”字样。成都的得名还有其他几种说法,如认为“成都

6号 蓉城

    据唐卢求《成都记》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于罗城城墙上遍植芙蓉,秋间盛开,四十里如锦绣。唐张立《又咏蜀都城上芙蓉花》曰:去年今日到城都,城上芙蓉锦绣舒。故成都被称为芙蓉城或蓉城。在城墙上大面积栽种花卉植物用于观赏,这在中国建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孤例。

93号 黄忠街

黄忠街由黄忠祠、墓而得名。清道光五年,此地农民挖出一块 “汉刚侯黄公讳忠字汉升之墓”的墓碑,当即告知土地主人刘沅。学识渊博、名重乡里的刘沅邀集乡绅父老,共同捐资修复黄忠墓,墓旁新建黄忠祠。文革期间,黄忠祠、墓被拆毁。

83号 金牛坝

据《蜀王本纪》等史书记载:战国晚期秦惠文王向蜀王赠送会便金的石牛,蜀王派五丁力士开凿蜀道,迎入石牛。相传此地为蜀王置便金石牛之处,故名金牛坝,"金牛"之地名亦由此而来。“石牛便金”与“五丁开山”是古蜀先民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佳证。 

42号 锦官驿街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锦官驿是清代以及以前各代成都出东门外的驿站之首,位于锦江码头边上,不仅是成都通往京师的北路驿道的第一个驿站,也是发送四路公文的总起点,地位十分重要,清初曾备有驿马40匹,马夫20人,杂役40人,规模首屈一指。 锦官驿虽早已不存,但锦官驿街名保留至今,街上原有的锦官驿小学,是陈毅元帅少年时代从家乡到成都读书的第一个

94号 磨子桥

磨子桥原为成都南郊的石桥,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因附近河上有石磨坊而得名。民国时期桥磨均废弃,地名留存至今。磨子桥历史悠久,周边中园、南台寺、桂溪寺、华西协和大学、发明笺纸的文化创新代表人物薛涛等地名和人物给磨子桥贴上了文化和创新的标签,虽然如今这些文化遗迹大多已不复存在,然而磨子桥却延续了创新创业文化的基因,成为当今成都传承创新创业文化的区域地标之一。 

73号 琴台路

琴台路,又名“琴台故径”,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街道,毗邻十二桥遗址、青羊宫、杜甫草堂、百花潭公园、文化公园。该路原为环城左路,因南朝李膺《益州记》中有“市桥西二百步,得相如宅”和“海宅寺南有琴台故墟”的记载,故1989年更名为琴台路,以资纪念。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造就了《凤求凰》、《白头吟》等传唱千古的名篇

70号 窄巷子

清朝时期,小胡同(窄巷子)住满族士兵,等级森严,汉人严禁入内,是清朝遗留下来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 窄巷子在清朝的地图上的名字叫太平胡同。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在清末分别改为宽窄巷子,由八旗官兵的驻地逐渐演变为少城中的普通民居街巷。

88号 九里堤

九里堤又名诸葛亮堤、侍郎堤、刘公堤、糜枣堰,据传为三国蜀汉时蜀丞相诸葛亮修筑,以防成都水患,唐西川节度使高骈修罗城时复筑,北宋成都知府刘熙古重修,明清时期均有培修。此堤现已废弃,现存堤埂长28米,最宽处约6米。堤旁原有刘公祠(当地人称为诸葛庙宇),是后人为纪念刘熙古而修建。

120号 猛追湾街

府河流经这里,由东西走向猛转弯为南北走向,由于水位落差大,船只到此成追逐之势,故名猛追湾。街建成后,沿用老地名。1981年为使街名规范,“湾”字后加一“街”字。另一说:据传,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在此被大慈寺护院和尚追赶而得名。还有一说:以前猛追湾附近都是芦苇沼泽湿地,很多周边的农民将自家屋头猪儿赶出来在此活动,好像母猪比较多一点,周围居民用成都当地口音叫这里"母猪湾&qu

14号 锦官城

古代成都的别称,简称为“锦城”。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的诗句传唱千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在唐代业已流行,并沿用至今。成都自古就以纺织业发达而闻名天下,汉代中央政府在成都南郊设立专门管理织锦业的机构“锦官”,并设置相应的生产区叫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三国蜀汉时期,成都织锦手工业名冠全国,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为中外文明的交流做出了特殊贡献。

95号 簇桥

簇桥之得名,与桑蚕丝绸有关。据史料记载,秦代的簇桥为笮人之地,有一大河横穿街镇而过,这条河名濯锦河,河上架竹索桥,汉代称之为笮桥。秦汉以来,锦城(成都)已为蜀锦生产的中心,而丝织品和丝料的交易,却多在笮桥。唐代这里成为蚕丝交易大市。由此,笮桥被称为蔟桥(蔟者,蚕蔟也,也叫蚕山,供蚕吐丝作茧的器物,多用农作物的杆如油菜杆、麦杆等扎成)。明惠帝建文年间(1399-1420年)改建为五

9号 石羊场

石羊场以石羊而得名。据民国《华阳县志》载,石羊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关帝庙遗物。据民间传说,石羊原为二,母羊留在本地,公羊去西山,留灌县城南二十里。现存汉代文物石羊在原石羊场乡丰收八队出土,长一点四米,高零点九米,母羊,作跪状。系用灰红色细质石料雕凿而成,颈直向上,头略向右视,毛为细长的卷纹,刻工精细。

97号 衣冠庙

衣冠庙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道,因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得名,是以现一环路衣冠庙立交桥为中心的一片地区。相传关羽战死以后尸首未能运回成都,刘备在万里桥南修建衣冠墓,塑关羽像,为其穿上生前战衣并拜祭。每次祭祀,刘备出城时都先在洗面桥沐浴焚香,再到衣冠庙拜祭。衣冠庙后原有传说的关羽衣冠墓,位于洗面桥南。据清嘉庆《四川通志·陵墓》载:“关帝墓在县南万里桥侧。帝殁于吴,昭烈以衣冠招魂,葬此。”

81号 茶店子

茶店子位于老成都西门外五华里处,因当地曾有一茶社而得名。清同治年间地图即标此为茶店子。据民间传说,清末成灌公路尚未通车时,一刘姓人家在此搭棚卖茶水,因名茶店子。附近乡人多有效法,于是在路两边建房开店,至清同治年间,已有百余人家经营生意。1938年,四川省政府四厅二处因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成都疏散至此,形成集市。1939年,成都县县长陈子路为使自己“永垂不朽”,不顾士绅及群众反对,曾将

69号 宽巷子

宽巷子是清代成都满城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清代称为兴仁胡同,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宽巷子与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得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33号 春熙路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号称“百年金街”,作为区片名其范围包括总府路以南、上东大街以北、红星路以西、盐市口以东的大片商圈。春熙路的前身,本是一条狭窄的小巷,与走马街相连。1924年,军阀杨森入主成都,推行新政,修建新式街道,起初拟据杨森头衔命名为森威路,后终定名为春熙路,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春登台”的典故。春熙路建成后,成为了连接东大街和总

105号 浆洗街

清朝时期,浆洗街是一条以加工皮革为特色的街道,因其靠近川康线起点,甘孜、阿坝、凉山地区运至成都的牛羊皮大多集中在此,加之附近的杀牛巷、杀猪巷、桓侯巷都出产大量牲畜鲜皮,所以成为加工硝制皮革的主要场所。“浆洗”是皮革加工中的硝制工序,从业者把生皮浸泡在含硝和米粉的溶液中,反覆揉洗使其软化,然后制成成品。因加工作坊林立,故此街被命名为浆洗街。

7号 神仙树

原名寿仙场,相传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言古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披上红衣,求神仙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后故名神仙树。 

58号 商业场街

因所处位置是商业场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在新派官员周善培的支持下,企业家樊孔周出面倡导组织修建商业场。初始叫劝业场,1909 年 4 月 22 日建成开业,1910 年 5 月 18 日更名为商业场。商业场是清末全国的三大综合性商贸娱乐商场之一。 

118号 圣灯寺

圣灯寺,又名观音寺,明万历二十年 (1592)始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寺内供奉的主要神灵是佛教的灯王菩萨。1952年用寺名命名所在的村落为“圣灯村”,但寺已不存,遗存建筑改作了粮仓和学校。

115号 龙潭寺

龙潭寺清末属华阳县第九区,名隆兴场。当时场上有居民一千六百户,为华阳县第一大场。民国《华阳县志》中记载:“(龙潭寺)明季之乱,土旷民稀,清代休养生息数十年,招徕垦辟,稍复旧观。”此足见龙潭寺自古即为东山一带重要场镇。在清代,龙潭寺均称隆兴场。而民间历来都叫龙潭寺。据传是因三国时刘备之子刘禅曾在此塘堰洗澡,故名龙潭。刘禅休息处名太子墩。后建寺初便以龙潭名建寺,名龙潭寺。龙潭寺以其规

99号 锦 里

锦里即汉代锦官城之别称,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锦官城位于汉代夷里桥南岸道路西侧,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如今的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中段,是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也是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美誉。

16号 青石桥

又名龟化桥。唐代四川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河流经此地,有龟化桥一座,跨金水河,平式一洞,青石砌成,遂俗称青石桥。明天启《成都府志·津梁》已有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即有青石桥街名。

101号 红牌楼

红牌楼是成都重要对外交流孔道,是川藏道的起点,明代在这里设场镇。明代沿袭唐以来对藏友好团结政策,部分藏区僧俗官员兴起向明地方藩王朝贡习俗,红牌楼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相传当时在红牌楼场镇南北街头各建有一处牌坊,牌楼有三通龙门,中宽,可通车辆,两旁略窄,供人行走。牌楼门柱瓦顶均雕龙刻凤,柱、枋漆成红色,颇为壮

98号 华西坝

华西坝原为明代蜀王府的“中园”遗址。1905年,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学科完备”的高等学府,随即在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取名华西协和大学。这里土地平旷,北傍锦江,风景清雅,以华西协和大学为中心,包括学校周边地区就被统称为华西坝。

116号 望平街

在清代后期,这里基本上还是东城外的一片农田,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曾经望平街上最主要的经营业务是今天的成都人所难以想象的行业——收集、储存与转卖粪便。在望平街的背后,就是若干个如池塘一般的粪塘(过去有一个文雅的代称叫“金窖”)。一直到建国之初,这里仍然还有好几个几亩大的方格式的粪塘。此街原名望平正街,1924年改为望平街。其寓意就是为了表达老百姓渴望太平的心声。

112号 驷马桥

驷马桥片区得名于驷马桥。驷马桥原名升仙桥,桥下河水名升仙水,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古时一车套四马,称驷马,是高级官吏乘坐的车马。后人为纪念司马相如将升仙桥更名为驷马桥,宋代建有《驷马桥记》石碑。汉代的古桥早已不存,后人几经重建。现在的驷马桥是改革开放以后再次重建的。

119号 保和场

过去的保和场是沙河畔一个重要的场镇。说它重要,一是地理位置,它是东山与沙河坝区的过渡地带,并扼守在东大路上;二是行政因素,它在清末就已建场,民国已经是乡的建制。不过,保和场是官方的称呼,民间则一直称其为赖家店。传说最早定居在此的是为蜀王府守墓的赖姓人家。为了守墓需要,也为了给来往东大路的行人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赖氏便在路边建起了简单的茅草房,人们称之为赖家幺店子,久而久之就简化成

15号 三圣场

位于成都东南郊,东与龙泉大面铺、洪河为邻,南接双流新兴,西至琉璃厂,北连保和镇。三圣场附近有地母、三圣、东狱等寺庙,场即因寺得名。三圣庙所祀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据说三圣场一带三国时为蜀汉政权的养马场,故又名马厂。民国《华阳县志》记载:三圣场俗名高店子。高店子得名,据说在光绪年间。当时,梁峰顶(今粮丰顶)与三圣场一带,分属林冯二姓势力范围,双方均以己姓所占地为场,官不能决,乃令

phone

电话

客服橙月 17792287277
qrcode

二维码

客服橙月

客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