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模板搭配
投票更加轻松

深耕网络投票系统,专注在线投票策划

模板预览展示

2023年“黄峨故里家风奖”征集评选活动

开始时间:2023-10-01 00:00

结束时间:2023-10-06 23:59

活动规则: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10次,每天可为同一家庭投票10次

  • -
    选手
  • -
    总票数
  • -
    访问量

扫码预览活动

活动详情

2023年“黄峨故里家风奖”征集评选活动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安居区本土家风文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安居区将开展2023年“黄峨故里家风奖”征集评选活动。


选手详情

15号 唐甜甜家庭

  唐甜甜,安居区税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丈夫周杰是一位已在西藏高原服役10年的现役军人。他们相敬相爱,勤奋上进,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用奉献和担当构筑起了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从成为军嫂的那天起,她就知道要做好一名军人妻子的艰辛,但她无怨无悔,全力支持爱人工作,家中的一切只能由她一人承担,悉心照料双方父母和牙牙学语的幼儿,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她始终认为,军人是光荣

3号 黄志强家庭

  黄志强家庭四代从医,从曾祖父开始就传承下来一句话:“忠厚传家荣,家和万事兴。”身为医生世家,工作中,黄志强家庭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工作之余不忘“充电”。疫情期间作为医务世家,他们一家三口都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不辞辛劳,为了切实做好疫情防控,能真正做到顾大家、舍小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时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不能给予家人及

25号 王本富家庭

  王本富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军属家庭,夫妻俩均是人民教师,携手相伴27春秋,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从未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用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和谐幸福快乐。2016年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海军航空大学,圆了王本富曾经的从军梦,夫妻俩也光荣地成为了军属。儿子在部队上工作三年业绩突出,深得领导、战友的好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

37号 杨远家庭

  杨远与妻子谭丽红于1996年12月结婚,杨远于1997年在石洞镇镇办企业石洞镇酒厂上班烤酒,只做上午半天工,一月600元左右,由于工作踏实肯干,烤酒技术过硬,出酒率高,深得酒厂老板青睐;杨远热心公益事业,社上到坡上的路被暴雨冲坏了每次都是他主动去修,邻居都说这个路以前是你阿公修,现在是你修,我们上坡干活也稳当安全了;妻子谭丽红勤俭节约、孝顺公婆和父亲,在家捡邻居不种的土地种植

8号 唐波家庭

  唐波家庭团结和睦,遵纪守法,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好评。爱岗敬业,用心奉献。唐波在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本色,认真履职尽责,处处以身作则,不折不扣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先后被评为评为“十佳”枫桥践行之星、建设全省公园城市示范区先进个人、第一届遂宁市“五好家庭”、2022年度优秀公务员。以德育人,言传身教。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仍挤出时间陪伴家人,用言谈举止对子女进行熏陶教育,引导子

21号 刘勇家庭

  刘勇从教30年,担任了30年的班主任工作,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让我的教学自成一家,自有风格,所带的班级综合评比都名列前茅,多次评为校优秀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多次受到区委区府的表彰。  父亲刘国义,1958年3月参加工作扎根于乡村教育43年。父亲为人和蔼,性格温和一生勤俭,他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在农村一边要教书另一边还要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一家人的包产地。他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工作得到

40号 谭锐家庭

  谭锐西眉中学教师。一直以来,勤恳善良,乐于助人,平时的兴趣爱好只有垂钓,今年五月,谭锐从岸上跳到河水中,勇救溺水的母子,将生死置之度外,争分夺秒抢夺着生命;当生的希望被重重托起,筋疲力尽的他却选择悄然离去。在这跳水救人的壮举背后,彰显了他骨子里的善良和勇敢,温暖了整个社会。

4号 漆静家庭

  漆静家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家里,正三观、养习惯、强体魄,是全家人的坚持。上至90岁的奶奶,下至7岁的侄女,每一个人都有着平凡普通的角色,或务农、或照顾家庭、或从教、或打工、或上学,但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辛勤耕耘着,努力着。与人为善,诚信为先,明理处世,家和业兴!长辈们教导的话,一家人一直在践行着!

28号 曾道贵家庭

  曾道贵父亲早逝,作为长子的他与妻子商量,在他27元微薄工资中每月拿出5元给母亲补贴家用,还空闲时间帮助母亲耕种田地,减轻母亲养育两个兄弟的压力。夫妻俩七年如一日赡养76岁奶奶,直到逝世;而后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82岁母亲,让两个兄弟在外务工没有后顾之忧。在节假日家庭聚会时,曾道贵向青少年讲解家风家训内容和好的家风故事,曾道贵先后参与各区县《曾氏家谱》的收集编修出版,还负责培训遂

18号 卢桂兰家庭

  卢桂兰家庭,一家三代四名党员薪火相传。从她外公196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她家就一直遵循着“尊党、拥党、爱党”的人生信条。外公拥党、爱党的精神影响了卢桂兰的母亲袁秀坤,她虽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自2002年6月入党后,对党忠贞不渝,缅怀父亲和参加党员活动成了袁秀坤最大的精神支柱。  袁明良和袁秀坤对党的忠诚深深烙印在后辈心里。2005年6月和2013年6月,卢桂兰和其丈夫

41号 蒋华银家庭

  蒋华银家庭与千万个家庭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尊老爱幼、夫妻和睦”是蒋华银家庭良好的家规与家风,全家人互敬互爱。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在众多的亲戚朋友关系中,我们做到以诚相待,对待双方父母,都孝敬有加。对待兄妹的子女,均能视如己出。侄女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我家学习生活,教她为人处世的道理。父亲患癌,我和家人十几年如一日的细心照顾,四处寻医问药积

19号 邓奎家庭

  邓奎家庭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他们全家人在生活中互敬互爱。推门进屋,书香、墨香扑鼻。邓奎爱好写字、画画;妻子喜欢在暖暖的午后一杯茶,一本书;孩子安静地在书房温习功课。整个日子静谧闲适。目之所及的家,经过墨香的洗礼,温馨而甜蜜。柴油米面的日子,经过书香的浸润,温暖而充实。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在传统好家风中,邓

5号 蒋朝全家庭

  蒋朝全家庭是医学世家,其祖父生前为“四川省名老中医”“绵阳地区名老中医”为遂宁中医药事业扎根基层、奉献一生,临终前仍在床前把脉。父亲蒋忠国退休前曾两次荣获安居区十大名医称号,退休后拒绝民营医院高薪主动返聘原单位发挥余热。妻子系安居区疾控中心财务科长,多次荣获区卫健局、区财政局先进个人。受家庭影响,女儿大学毕业后放弃众多国企校招机会,考取安居乡镇公务员,立志继续为安居建设做贡献

48号 赖强家庭

  赖强与妻子携手共进,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儿媳,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家庭和谐融洽,和睦相处。把工作之余时间都留给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在他们心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夫妻俩以宽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做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怀”;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孝顺老人,在忙碌的工作后仍然坚持抽空陪伴他们

2号 邹谋勇家庭

  邹谋勇家庭始终相信“夫妻一条心,泥土变黄金”,夫妻俩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勤劳上进,过上幸福生活是迟早的事。邹谋勇的母亲常教育他们说:“一张嘴巴二寸五,要吃多少田和土”,告诉他们一定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父亲常说:“打伞不如云遮日,摇扇不如自动风”“别人的万万不要,自己的分分必争”。意思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贪别人财物,不占别人便宜,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一分一

7号 韩鲜荣家庭

  韩鲜荣是一名新疆锡伯族姑娘。她不远万里从新疆随丈夫来到丈夫的家乡安居,身为一名党员她默默地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她的丈夫是退役军人,抱着奉献一线理想的两个人,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两个不同民族的两人,在生活上互相尊重,在工作中互相扶持,尊重和孝敬双方父母,互相关爱,共同进步,双双成为共产党员。  在工作中,他们爱岗敬业,顾大家舍小家。韩鲜荣用妈妈般的爱关爱着留守儿童。为他们

10号 张兰家庭

  张兰是一名普通的媒体工作者,丈夫曾照东是一名消防员,牵手相伴十个春夏秋冬,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工作中,张兰先后荣获全市“十佳主持人”称号、“全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诗歌朗诵比赛一等奖、被安居区委区政府表彰为

13号 刘芳家庭

  刘芳家庭是一个充满大爱,民主的家庭,在她父辈传承下来的美德就是做人为人正直,善良待物,热心公益事业,传递大爱。刘芳在秉承父辈的教育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假期带领孩子一起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为老年人们服务等,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一颗大爱之心,为人善良,敬老爱老,做一个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都优秀的接班人。  2020年1月疫情爆发,刘芳和丈夫在国家和人民危机时刻,舍小家顾

24号 杨智勇家庭

  杨智勇家庭三代从教,最艰辛最困难的从教是父辈一生的从教。父亲从18岁开始代课,直到60多岁因病才离开他耕耘一辈子的讲台。父亲在家乡执教是十分艰难的,这里的教学设施极其简陋。低矮的瓦房残破不堪,雨天大落大漏细落细漏,晴天一束束阳光透过大大小小的洞直入教室,阴暗的教室立刻泛出一柱柱的夺目光彩。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参差不齐的石桌子、石凳子和凹凸不平的潮湿地面。父亲是一个村

1号 代素琼家庭

  代素琼家庭把“勤劳节俭、勤奋敬业、孝老爱亲”作为家庭的行为准则,成为了爱党爱国、孝老爱亲的典范。夫妻俩都是人民教师,工作中,他们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多次获得“感动安中人物”,“我最喜爱的育才教师”等荣誉。生活中,夫妻俩相互关爱、相互支撑,用责任与孝心照顾年迈而又尿失禁的姑婆整整二十年,姑婆现年96岁高龄。(姑婆是婆婆的养母,公公和婆婆因病相继离世)每当姑婆生病时,夫妻俩总是将

47号 邓懿家庭

  邓懿家庭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平实质朴的点滴生活。邓懿是一名普通的税务工作人员,丈夫黎明是一名石油工作,儿子黎诺今年六岁。工作中,邓懿家庭兢兢业业、踏实肯干、不断进步,爱国守法、廉洁奉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生活中,夫妻恩爱,弘扬家庭美德,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有困难共同面对,有问题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在

49号 谢旭东家庭

  谢旭东,时刻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作风踏实,工作态度认真,多次学校工作考核优秀。出生在教师家族里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长辈的师德师风、他的祖父谢量海是一名老教师,1950年参加工作,开始了28年教书育人的教师工作,为祖国偏远农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身先士卒。于1978年光荣退休!2014年因病去世。    谢旭东家庭在工作中,严格贯彻国家

26号 王海家庭

  王海,作为女婿、儿子,孝顺尽心,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常说“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逢年过节,再忙再累,也要带着妻女陪伴在老人身边,亲手为老人们做上几顿可口饭菜!节假日,会陪着老人们四处走走看看,感受时代的变化,体会儿孙相伴的愉悦,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

22号 王浩田家庭

  王浩田夫妇自结婚以来,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王浩田身为一名人民警察,肩上责任重大,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扑在公安工作上,也会忙里抽闲陪伴、教育女儿,分担部分家庭的琐事。周春燕作为一名普通的警嫂,她在女儿、儿媳、妻子、母亲这四个角色间“来回穿梭”,毫无怨言,正因为妻子的默默付出,王浩田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  对于一个警察家庭,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他们要比一般家庭

42号 段海霞家庭

  段海霞家庭三代任教,祖父段纯朴解放前从事私塾教学,解放后至1980年一直在船山区河沙镇赤岩沟村小任教,任教32年;父亲段荣光曾在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秀山小学和河沙镇中心小学工作,从事教育工作达34年;段海霞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中心小学校任教。段海霞家庭秉承一家三代人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育职业的家风传统,传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家训师风,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充分展现

38号 旷世力家庭

  今年36岁的旷世力,已经在乡村田野里扎根了近16年。父亲旷绍兵1992年开始承包埝塘搞养殖。2005年在村两委会上旷绍兵提出了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思路,以发放流转金的形式,成功流转土地。2013年3月12日绍兵农场正式挂牌成立,“斗城香”米热卖。受到父亲的影响,2006年,旷世力回到家乡接班,凭年轻好学肯干,探索走出一条做精做强、集约高效的经营之路。  随着农场的发展,旷世

29号 陈克兰家庭

  陈克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成家后的她更是把勤俭持家贯穿于生活。她教育子女合理消费,夫妻二人衣着朴实、过日子精打细算。2015年陈克兰开始回乡创业,在岭岗村租赁闲置山地200余亩,养殖绿色生态食品“跑山猪”,并成立了“思淼家庭农场”。2017年2月注册成立“陈兰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43人,租赁土地已达2000余亩。2022年她又扩大种植药

12号 徐素梅家庭

  徐素梅拥有一个幸福的3口之家,丈夫是一名货运车司机,为人热情友善,并且乐于助人,女儿是一名优秀的退役军人,在部队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他们夫妻热爱家庭、相敬如宾、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在家中抢挑重担,任劳任怨。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和睦,有困难互相帮助,经常受到邻里的称赞。她自己朴实、勤俭节约,教育孩子有高尚情操,努力做爱国励志的好少年,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

6号 何春丽家庭

  何春丽,安居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和众多军人家庭一样,在与军人结婚的12年里,都是聚少离多,她独自一人照顾孩子和公婆已成习惯,周围的人一提起她,都说她是公婆的好儿媳。在面对自己繁忙的工作同时,也兼顾自己的家庭,为了支持丈夫,家中大大小小事情,都是独自一肩挑,从来不抱怨。在工作中,创作的新闻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并多次荣获市、区优秀新闻工作者,以自己命名的“春儿姐农门阵

14号 奉欢家庭

  奉欢女承父业,一家自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农业种植、农机服务。父亲认为,是家乡“一亩三分地”供给一家老小温饱,供给孩子们走进大学校门,庄稼人不能小富即安,忘了根本。在父亲的影响下2014年奉欢放弃都市工作,和父亲一起致力于绿色农业发展。2022年,在四川农大的技术支持下,爱学习、勤钻研的一家人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间作技术, 流转土地1000亩,开展玉米大

phone

电话

客服橙月 17792287277
qrcode

二维码

客服橙月

客服二维码